查看: 91|回复: 5

人物特辑 | “科技创新”用上这些人物故事,作文马上变高级 ...

[复制链接]

8

主题

11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发表于 2023-7-4 18: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技创新

从刀耕火种一路走来,高台大厦平地起。科技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关键动力,四大发明涤荡蒙昧、传播文明,而如今新时期的四大发明接续先祖的精神传承,为时代动脉注入新的血液。
21世纪是属于科技的时代。科技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瞬息即变、时刻迭代,科技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关乎生存,关乎未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国际舞台上,科技水平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筑建跨海长虹、圆梦嫦娥飞天、实现潜海万里,日渐强盛的科技实力,是中国腾飞的坚实底气,科技之创新、突破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持续发展的根基。

适用考点:
科技发展、科技兴国、时代发展、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往年真题:
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
2017年江苏卷《车辆与时代变迁》
2014年辽宁卷《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2012年湖北卷《科技的利与弊》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 荣誉成就:
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
▣ 事迹回放:
于敏,蘑菇云下的盖世英雄,是他让氢弹成为了“中国关键词”。
从1961年开始,他隐姓埋名28载,进行氢弹理论探索工作,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仅用26个月就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氢弹试验的成功,创下了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记录。
他常常半跪在地上分析计算纸带,以严谨求真且务实的态度,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优化设计,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实现了氢弹试验结果与计算数据的完全一致。
在那些甘坐冷板凳的日子里,他守护着自己真心热爱的科研事业,不声不响地潜心做着自己的研究。在大西北核试验场,他吟诵《出师表》时怆然涕下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一句“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是他真实而光辉的人生写照。
于老曾于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惊天的事业之下,于老无悔地度过了沉静思索、奉献坚守的一生。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是: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于敏院士

<hr/>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 荣誉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事迹回放:
刘永坦院士出生于1936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炮火席卷中华,山河零落,他的亲人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平安通坦的未来,便取名“永坦”。但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坎坷未曾缺席,不过多少波折,他都始终坚定脚步,为少时立下的报国志愿而奋斗。
20世纪70年代,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并获得了去英国留学进修的机会,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雷达技术,也由此认识到新体制的雷达,是如何克服传统“盲区”,实现了对海域乃至空域的“全面”监测。他在心中立志,要让祖国拥有这一项先进技术。
归国之后,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学校领导,却被反馈筑建新制雷达是个世界级的难题,而我国目前没有理论支撑。于是,刘永坦带领着团队无数次地提出设想,总结实践经验,根据数万个测试数据,最终成功完成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为研制设备奠定基础。
然而他并不止步于理论创设,很快便带着团队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创建试验站,制作预想设备。物资匮乏、成本昂贵,困难接连不断,但刘永坦带着团队一次次投入新体制雷达站的铺设试验。历经十余载,他们最终成功研制出全天时、全天候、能进行远距离探测的新体制雷达,将我国雷达技术侦测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
在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发言:“我亲身经历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始终坚信,国家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我们科技工作者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浪潮中,创造出更多让人民激扬振奋、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刘永坦院士

<hr/>杨璐菡:“基因剪刀手”

▣ 荣誉成就:
2017年度“全球青年领袖”
▣ 事迹回放: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约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全世界有器官移植需要的病人却远远超出所捐献的器官数量,器官移植已成为全球困境。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解脱这一难题,而杨璐菡也属于其中一位。
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她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开始参与一项特殊的研究工作——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助力猪器官移植于人体。由于贡献突出,2014年,杨璐菡被福布斯杂志评为30岁以下30个科学医疗界领军人物之一。
2017年9月22日,杨璐菡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引起世界轰动。经过多次研究实验,杨璐菡等研究人员终于运用一种新兴技术,攻克了一直以来异种器官移植的难题,这为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希望。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时年29岁的杨璐菡被人们誉为“基因剪刀手”
面对外界的褒奖和喧哗,杨璐菡表示:“对我来说,这是一项‘24×7’的工作,即需要 7 天 24 小时的专注,尽可能时时刻刻注意力都在课题上。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个终身的事业。





组合技巧
近年来,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立足时代,思考发展,“科技兴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子类,既与时代动态紧密相关,也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相连,这一主题往往以正面论证为主,侧重于技术的突破、人的创新等。
为了让某一论点的论述更加达观、流畅,我们可以提前对素材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不同的顺序安排,体现出素材之间的区分:
1. 遵循时间逻辑
从古到今,纵览科技发展历程,细数代表成就及代表人物,一方面凸显科技推动时代发展这一不变主题,另一方面,体现民族发展的延续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论述时建议结合时代背景,凸显文章格局。(tips:四大发明、两弹一星、现代四大发明)
2. 采用“同一变化”逻辑
从科技领域的代表人物出发,结合突出科技成果和人物事迹,论述其背后的突破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与民族发展相联系,体现个人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引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tips:孙家栋、黄旭华、徐颖)

当我们把文章主旨拆分,论述其中一个分论点时,就可以像下面组织文段啦~

<hr/>示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科学技术如日月气象,更迭不止,而在那星移斗转之下,中华民族不懈发展,走向腾飞,其背后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改矢志,紧紧把握时代的动脉,致力突破、创新。(总起句点明分论点)
建国之初,物资匮乏,封锁严峻,秉着“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的志愿,于敏投身戈壁,数年如一日,终于守得导弹制成,壮丽的蘑菇云于万里风沙间腾空起。
从炮火动荡中走来,深知科技实力之关键。刘永坦甘愿埋首纸堆,兀兀穷年,一朝理论得成,又转身实践,无悔数十年的苦辛,他用雷达为祖国筑就“海防长城”
如今新时代青年传承先辈的突破意识,投身各自的领域,深深植根,为时代带来新的活力。“基因剪刀手”杨璐菡投身新兴技术,以不懈的意志,在基因领域实现突破,为世人带来福音。(列举铺排,发散描述)
新时期的我们依然肩负着创新、突破的使命,为民族发展、大国崛起,为助力时代、席卷潮流,我们仍需逐浪最前沿,为科技创新而深耕奋斗,为时代发展注入生命力。(再次总结+升华拔高)
※补充小技巧:语言表述
1.善用排比句式,凸显情感气势
“科技兴国”也是“时代发展”的变体,,因而列举铺排比深剖单个事例更能体现时代的恢弘气势,纵深文章的格局。
2.善用借喻,或象征性词汇
“科技兴国”类作文,切忌铺述、罗列科技成果,表述乏味,而建议用象征性词汇加以简单的动作、画面描述(+延伸议论),如“蛟龙潜海”“嫦娥奔月”等,文辞凝练,也更具画面美感。
<hr/>小纸条们还想看哪个主题的人物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纸条君哟!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赞+喜欢+收藏三连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7-4 18: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0
发表于 2023-7-4 18: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爱][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7-4 18: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APP上要钱,这里可以白嫖[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7-4 18: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7-4 18: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事例的描写角度有体现出创新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阳光科技

备案:1234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