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登录
注册
论坛
BBS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体育新闻
经济新闻
科技新闻
军事新闻
房产新闻
文化新闻
A8资讯网
»
论坛
›
A8资讯网
›
科技新闻
›
神十四顺利返回背后有哪些科技力量?
返回列表
查看:
87
|
回复:
0
神十四顺利返回背后有哪些科技力量?
[复制链接]
麻辣向锅
麻辣向锅
当前离线
积分
17
4
主题
8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积分 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 积分
积分
17
发消息
发表于 2023-1-3 21: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源:新华视点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电科等科研团队创新多项技术方法,为神舟十四号乘组顺利回家保驾护航。分享一下新华视点文章《克服低温与暗夜,神十四顺利返回背后有哪些科技力量?》,细数“归家之路”上的硬核科技创新应用——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是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建成后的首次返回任务,也是载人飞船首次在冬季夜间返回东风着陆场,任务延续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以来的技术状态,使用快速返回模式,返回绕飞地球从18圈缩短至5圈,返回时间缩短近20小时。相较于此前的任务,低温与暗夜是本次任务的两大挑战。面对考验,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多项技术方法,为神舟十四号乘组顺利回家保驾护航。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2年12月4日
热控系统让航天员回家旅途更温暖舒适
12月的东风着陆场,凛冽寒风吹袭着大漠戈壁,夜间极端温度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很多人关心,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的回家旅途如何保暖?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回收试验队总体技术负责人彭华康介绍,当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分离后,飞船上自身的
热控分系统
就会接管温湿度控制,将密封舱的温度控制在17摄氏度至25摄氏度范围内。
这一系统采取的措施包括主动热控和被动热控。被动热控指飞船舱体表面的防热材料、涂层和舱内风扇等;主动热控则包括飞船内的加热片和辐射器等。
新华社照片,东风着陆场,2022年12月4日
在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由于和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返回舱温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是通过
热控预冷手段
,可以提前降低返回舱内的温度,同时,返回舱表面烧蚀材料的烧蚀升华会带走大量的热量。
返回舱落地后,则主要是舱体的
被动保温性能
在发挥作用。“通过仿真计算,如果返回舱落在零下25摄氏度的沙漠,在不打开舱门和通风风扇的情况下,舱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达1个小时。”彭华康说。
记者从中国航天员中心了解到,针对低温暗夜的环境,科研人员新研制了
航天员保暖装置
,增加了
辅助照明的系列措施
,同时优化
医监医保
工作流程,减少航天员舱外暴露时间,保证了及时进入载体开展医监医保相关工作。
通信测控网为飞船安全返航打造“明亮眼睛”
从返回舱变速进入返回轨道到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从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到安全着陆……返回的每一步,都需要测控系统来接收和发送指令,层层牵引护航归途。
在主着陆场,中国电科布设了
多站型的卫星通信系统
和
多型号测控系统
,并对卫星通信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传输容量提升5至10倍。最新研制的
回收区北斗态势系统
,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和短报文功能,构建指挥中心、前方指挥、搜索平台三位一体的指挥体系,大幅提升了返回舱搜索效率,缩短了回收时间。
而自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起,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的
测量雷达
就如同“明眸”一般,开始了实时数据的跟踪测量。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形成的“黑障区”会隔绝返回器与地面测控站之间的通信联络。为解决这一问题,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自主研制了相控阵测量雷达“回收一号”,执行本次任务的雷达吸收了此前任务经验,设计上进行了优化提升。
黑暗和极寒双重挑战,对定向搜救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电科22所载人航天任务团队负责人宋磊介绍,本次任务中,科研团队强化天空地一体化搜索引导体系建设,最新研制的
航天员通话电台
,在着陆场与测控系统实现无缝衔接,首次将舱内航天员呼叫话音“延伸”至北京飞控中心。
此外,
直升机前舱搜索引导系统
针对着陆场现场的多源搜救信息进行深度融合、智能决策,帮助搜索直升机在很远距离之外就能提前预知返回舱的运行轨迹,为搜索任务争取了宝贵“提前量”。
减速缓冲环环相扣实现“温柔”着陆
彭华康介绍,从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开始,随着舱体表面防热材料的碳化烧蚀带走大量热量,返回舱飞行动能不断减少,速度由7.9公里每秒逐渐降低到几百米每秒。
在距离地面40公里左右时,飞船已基本脱离“黑障区”。返回舱上安装的
静压高度控制器
,通过测量大气压力来判断所处高度,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三伞的面积从几平方米逐级增大到1000多平方米。这一套降落伞把返回舱速度从200米每秒降低到7米每秒,达到减小过载、保护航天员的目的。
新华社照片,东风着陆场,2022年12月4日
在主伞完全打开后不久,返回舱内的
伽马高度控制装置
开始工作,通过发射伽马射线,实时测量距地高度。
当返回舱降至距离地面1米高度时,底部的伽马高度控制装置发出点火信号,舱上的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产生一个向上的冲力,使返回舱的落地速度达到1至2米每秒。同时,安装缓冲装置的航天员座椅会在着陆前开始抬升,进一步减小航天员的落地冲击,实现“温柔”着陆。
关注机械学霸小程序,
获取资源更直接!
免责声明:
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机械学霸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网站导航: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帮助中心:
充值问题
登录问题
会员问题
其他问题
会员问题
其他问题
网站导航: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电话:400123456
地址:北京中关村大厦12楼1201
版权所有:阳光科技
备案:1234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