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回复: 0

《天道》五台山 传统文化的得救之道

[复制链接]

4

主题

12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22-12-11 17: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智玄大师和韩楚风就关于“得救之道”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但无论得救之道为何,都对传统文化的弱势部分各挥一刀,可以想见,一旦“杀富济贫”的招术得手后,仁人志士讨论出的得救之道,无不刀刀挥向自己所奉守的传统文化。

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丁元英宽怀一笑,说:「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哈哈哈……」

丁元英说:「不敢,不敢。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智玄大师说:「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
言外之意,你丁元英说传统文化要过当代民主与法制的筛子,那请问,该如何过筛子呢?你认为的哪部分是应该摒弃,哪些是值得继续发扬的呢?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上面这段话最为重要,以下将一一拆解。

“晚辈叹服好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
如是:如此,这样。
佛法:现代宗教分为四个框架,分别为:历史,文学,哲学,神学。对应佛教,则依次是佛教历史、佛教文学、佛教哲学和佛教神学四个体系。据此,结合丁元英的理解,佛法=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有三个标志性原则,分别是因缘相扣,概念循环,模式相应。为什么会有这三原则?
因为这三原则是可以看成佛陀本人的一种哲学追求,其希望佛教理论要具有逻辑性、自证性遍在性
因缘相扣是什么?是逻辑性
概念循环是什么?是自证性。也就是自己证明自己。
模式相应是什么?是对照式的。也就是说,佛教的每一个哲学理论,他既放在世界的宏观层面可适用,放在人的微观层面也要适用。这叫做追求理论的遍在性
大家看,一个学说,既能经得起逻辑学的检验,同时又还存在普遍性,能没有说服力?能不窥到事物的真理真相?
所以,由这三个原则去探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理真相,就能够证到究竟,探寻到的真理即事物的本来面目。
因此,无论是这种探寻真理真相的方法,还是用这种方法探索到事物的真理真相,均不可思,不可议,它就是那个本来。

“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
基于佛教四框架(历史 文学 哲学 神学),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佛教包含着佛教神学部分,亦即宗教实践部分,认为修行可成佛,能往极乐净土的那一部分理论。
佛教哲学是最最智慧的部分,这部分不是一句迷信就能抹掉的。
然而,世人最推崇的反而是佛教神学部分,因为普罗大众期望来世,渴望永生。对于太逻辑,太复杂的东西(佛教哲学)不喜欢。


所以,佛教包括了佛教哲学,而佛教哲学有别于佛教。

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
证:证,论证,证明;
一:事物本质,最高真理;
证一,再进一步推理,就是究竟空,是虚无。四大(地水火风)皆空,何况你所谓的“一”。
佛教,用佛教哲学的方法论,去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进而继续论证出万法皆空,认为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这是为了给心找一个不烦恼、不苦的理由,进而希望能成佛,有无限寿命,进而飞升前往极乐世界。



“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
佛教认为,由佛法去论证世界的最高真理,进而论证出万法皆空,得出一切都是虚幻不是的;亦即世界是假的,只有极乐世界是真的。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个虚幻的假世界,进而通过修行,度自己的真身往极乐的真世界,即“以假度真”。
:持续存在的意思。
名相:名相是什么?名词的表相。名相就是这个事物的概念要素。事物表象可以抽离出来的概念,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那一部分就是名相。
因为人类的认识需要表达,表达所用的这个工具是语言;也就是说,语言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表达工具,而这个事物他要能抽象为语言所表达的概念要素。因此,名相就是事物抽离的概念。
然而,通过语言所抽离出的概念,一经表达成为语言的瞬间,事物本身就已存在信息失真、不全面的情况。而你通过名相所得到的认识,是个有漏的认识,有漏即是虚妄。为什么?
因为言不尽意,一说就错。


因为你没有实践,没有亲证;所以,你认识的现实世界只是认识了一个名相,你没有认识真相,离世界的真相差很远呢。
既然语言无法准确认识客观真理,无法涵盖真实世界,那语言还有什么用?那五万八千多卷佛经言说岂不是毫无意义?
大乘佛教认为,语言工具那只是为了方便而说的,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只是为了解释解脱手段,方便之说。语言名相离真理真相还差着等级。至高真理可悟不可修
所以丁元英说“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
因此,那些追求往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只是从经书中认识了一堆名词,是名相,着了文字相,即是执,进而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
也因此,那些极力追求“无执”“无我”的,也仅是抱着一堆名相,每天痴人说梦罢了。
但因为很多人都着了名相,这导致了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而就是这些,把佛教追求真理真相的佛法弃之不顾,使最具精华的佛法蒙了尘。
综上,丁元英认为,佛教如果能破除自身这种痴迷往生极乐世界的贪念,利用佛法(因缘相扣,概念循环,模式相应)去追求探索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的终极秘密。
则,佛法就是摆脱了一般固有认知里的宗教概念,成为真正的无神论宗教,成为真正觉悟众生的大乘佛法。
即是有助政治经济的发展,拯救苍生,为生民立命,为真正的普度众生。


基于这样的观点,智玄大师又作何见解呢?下一章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阳光科技

备案:1234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