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疫情之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的浪潮汹涌。 疫情过后,优秀的中国企业依然需要继续走向世界。 原因无它,为了避免“内卷”,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纵观这些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成败得失,发现很多企业家和专家,对于国际化的真正挑战和风险,往往浅尝辄止,甚至纸上谈兵,误人不浅。
我所亲身经历和推动在全球10个以上国家地区的国际化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经验,并在继续丰富中:
1. 国际化的最大挑战不是语言,也不是财力,而是管理层的认知与格局。 对于不同文化和体系的理解与包容是否足够? 因为欧美发达国家是建立在不同的价值体系,法律体系,人文体系之上。对于这些方面的理解,包容和吸纳,是国际化成败的关键之一。有时候,整合不了海外团队,根本原因是不知道他们想什么,在意什么,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 道不同,不与相谋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说,我们认为薪资到位,甚至“用钱砸”, 就能收买人心。这一招在海外还未必好使,很多欧美人才本身并不过于看重金钱,也许家庭和价值观才是他们最为在乎的。反而容易让一些中企看起来像暴发户。
2. 国际化的第二大挑战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时候,面对欧美为代表的海外人才及团队进行管理和整合,本质上属于“低维”进攻“高维” 。客观的讲,在管理水平,管理制度,IT系统,公司治理等方面,过去30年,中国一直是在学习西方。现在“学生”要去管理“老师”, 不是说不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自身尚未出师,就要“升维管理“, 胜算有多大就难说了。
3. 国际化的第三大挑战是合规与税务, 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出海时,容易掉入的坑。 比如说,在进入欧盟发展的时候, 就要对GDPR等合规政策深入了解,否则被罚的眼冒金星之时,还不知道为何被罚。 而税务合规,则更是巨大的盲区和坑。 很多中企在海外建立或者收购研发团队,因为是成本中心, 就认为亏损也无所谓。结果,被当地税务盯上,罚的肉疼,还上了黑名单,后患无穷。
当然,商场如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各家的情况和优劣势也千差万别。 但以上三点,应该是所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要点。在此抛砖引玉,和朋友们交流切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