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回复: 0

春节快到了,怎样让过年更有年味

[复制链接]

6

主题

12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23-1-17 21: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留在城镇过年,农村年青人口大幅减少,日渐凋敝。加上国家近些年加大环保力度,越来越多的城乡禁放烟花爆竹,整个中国节假日越来越安静,年味是越是越淡了,传统文化显得越来越弱了。如此下去,今后的中国岂不是越来越不像“中国”了?如何让中国的春节更有年味呢,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得更好呢,我们且来探讨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这里不做扩展。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宗教、语言、建筑、音乐、戏曲、手工艺、饮食、中医、礼仪、民俗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有所恢复,但90年代全面开放后,遭受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虽然近年官方有所重视,但总体上已日渐式微,影响力不断减弱。
例如:除个别少数民族外,信教的民众越来越少。方言在人群中使用越来越少。地方特色建筑越来越少,城市乡村建设千篇一律。地方戏的演出减少且离群众越来越远。民众自发的活动越来越少。虽有非物遗传人,但越来越少、越来越商业化。饮食最能体现地方特色,但现在工业化制作越来越多,个人手工制作越来越少。好的中医越来越少,后继无人等等。
下面重点谈一下节假日的现状:

之前为了发展经济,几个重要传统节假日不放假,造成家人不能团聚,民众对传统节假日的印象越来越淡,如清明、端午、除夕等。现在已经纠正过来,这是好事。但还不够,如元宵、重阳还可以增加。应该允许各地方根据本地风俗习惯增加节日,不搞一刀切。
节假日的活动越来越少,淡化了节日气氛。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才能更好更广地烘托节日气氛,彰显传统节日的魅力。舞龙舞狮,旱船唱戏,杂技或摆摊,各种形式都行,中国人就喜欢热闹。但看看现在的城市节假日,有什么特色呢,无非吃吃喝喝,逛个商场,个别地方搞个活动但太拥挤了,民众的参与度太低了。传统节日对年轻人、小孩的吸引力和影响体现在哪里呢?
拿过年放烟花爆竹来说,现在基本都被禁了,过年安安静静虽然也好,但传统象征没有了,热闹没有了,参与没有了,是利是弊,现在网上也是各有说法。不过有一点,禁得时间长了,大家也习惯了,传统就是这样被时间慢慢改变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禁放烟花爆竹的利弊。
好处:没有噪音和粉尘污染,没有额外垃圾,减少火灾和受伤风险,符合当下环保安全趋势。
弊处:过年的气氛减弱,民众参与感弱化,节假日缺少吸引力。
任何事情都有利弊,突出重点,扬长避短才是当政者应为之事。而不是为了避免火灾,一禁了之。应该充分听取民众意见,吸纳群众建议,总结过往经验,顺势而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
就燃放烟花爆竹而言,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城市的管理者要了解为什么反对,有无合适的对策来消除负面影响,平衡多方利益,找到最大多数人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才是体现执政者能力的地方。
譬如:
在城市若干个指定的空旷区域,在指定的时间燃放烟花。对烟花的性能做出要求。对燃放烟花做一些基本培训。建立登记和信用惩罚机制。
对于乡下,火灾风险更低,由当地村镇指定燃放区域即可。可以安排一些抽查。
如此一来,既避免了过多的噪音和污染,又能避免火灾风险,更能激发大家的参与感和节日吸引力,岂不是好事。
因为怕麻烦、怕事多就不去做,不去努力,不去想办法,这事实上就是一种懒政。古时官员尚能体察民情,与民同乐,何况在更发达的今天,为什么做不到呢?

如何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发扬和传承好传统文化,要尊重和爱护传统文化,体察民心民情,以民为本,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当下科技手段和便利条件,敢作敢为,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吸引年轻人和小孩参与,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行为和各类活动中。
怎样才能让过年更有年味?


  • 官方积极组织各类大型活动,做到春节的每一天都有,积极宣传报道,充分吸引民众参与。
  • 鼓励民间团体组织庆祝活动,争取每个社区都有活动,让每个市民都感受到节日气氛和参与的乐趣。
  • 有祭拜,有戏曲,有杂技,有比赛,有庙会,有聚餐,有烟花,有表演,有公益活动,甚至有麻将,各种娱乐层出不穷。其乐融融,全民同乐,岂不是盛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阳光科技

备案:1234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