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回复: 3

关于汉末三国关中地区军事后勤能力的简单想法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4 17: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老有人咨询汉末三国关中地区的军事后勤能力问题,所以记录一下有关的想法,这样以后有机会寻找资料的时候可以再深入。
想法本身很简单,但是首先需要讲一点时代背景,否则脱离了背景无法进行这样简单的思考。
总体来说,人们都是将汉末三国统一简称为三国时代的。起始时间通常都是汉灵帝末年的东汉时代,涵盖了汉献帝时期的东汉时期。个别人挑剔字眼,一般也没人当回事。
就三国时代来说,我是放在东汉时代的整个大背景下来看待的。
东汉时代在一般的看法来说,是一个兴盛的时代,在西汉灭亡后,再次复兴了汉朝。我一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也接受了这个一般说法。看到东汉时代的建设成就,也觉得相当厉害。但是对东汉历史有所了解以后,尽管了解得还不多,就逐渐改变了这种盲目乐观的看法。
东汉在朝鲜半岛的失败,导致中国在古代从未解决东北方向上的外来威胁。这与西汉王朝通过对西域的大力经营基本解决了西北危机是迥异的。应当说,从宋代开始,西北地区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和东北地区一样明显增大了。但是由于西汉时代遍及中亚乃至接触到了西亚、南亚的汉使们不辞劳苦的努力,中国对西北的了解是十分深刻的,这为后来解决西北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东汉初年班超收复西域的举动进一步巩固了西汉的发展成果。但是东汉对朝鲜半岛的战略失败,则导致中国对东北方向上严重缺乏经验。对于古代社会来说,学问传承是障碍重重的。东汉时期在东北方向上的失利,到了唐代就演变成了武周时期营州方向上的巨大失败,导致太宗高宗在朝鲜半岛取得的战略进展化为乌有。营州方向的巨大压力导致幽州地区范阳军镇的强大,这也为安史之乱准备了条件。可以说唐朝的中衰乃至中国古代社会中期的重大转折,其前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汉光武帝罢黜郡国兵、省并都尉的错误举措。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东汉时代政治运行十分混乱,乃至发生了前线将领誓死力战反败为胜、后方却矫诏处决有功将领的事情。汉安帝时,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攻打高句丽。二人建议趁高句丽王位更替时进兵,汉朝却下诏,命令辽东都尉庞奋处决二人,并赐下了用于行刑的欧刀。姚光被杀之后,冯焕也想自尽。他的儿子冯绲认为诏书语气不同以往,怀疑有诈,建议冯焕上书自辩。结果两边一对照,诏书竟然是假的!于是赶紧下令不要杀人。然而冯焕还是死于狱中。最后的处理结果居然只是处决了庞奋。然而史书并没有讲是谁矫诏并赐下欧刀的。换言之,这么大的案子,最后实际上只是灭了口。
错误的省并官吏、削减民间武备,也为后来中原王朝失去抗击入侵的充分能力挖下了巨坑。
总的来说,东汉王朝是一个更像苟安一时的王朝,而绝没有解决西汉后期弊政、应对社会危机的能力。两汉是对比鲜明的朝代,西汉与东汉的关系,相当于唐与宋、明与清,都是前者开拓进取、奠定社会发展繁荣之基础、后期矛盾丛生、后者承前朝之弊、不思进取、反而变本加厉的关系。
如果说西汉王朝是在先秦社会革命所结出的硕果,是一个在当时时代来说具有强烈先进性的古代王朝,那么东汉就已经彻底蜕变成一个皇帝与豪强勾结共生、残酷剥削民众的腐朽王朝了。
西汉王朝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对统治集团内部进行了血腥的清理,甚至坚持对社会豪强进行看上去很温和、实际上很坚决的清理,后世不明其理,反而称西汉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不断内战,乃至说忘恩负义擅杀功臣。东汉王朝确实不擅杀功臣,而是以出卖民众利益为代价,满足各个利益集团不断膨胀的集团利益。网友指出,汉光武帝甚至为了苟安一时,拿出财政收入的几分之一送给匈奴。两汉对比,过于鲜明。
在这样的环境下,东汉的豪强地主阶级生产出了大量的名士。这些人以炒作名声为手段,作为瓜分剥削利益的手段,形成了东汉时代以相互标榜道德的虚伪风气为选才用人机制的历史现象。
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名士数不胜数,同时东汉王朝的社会危机也就深重到人民被迫以宗教为心理安慰,最后爆发黄巾大起义的地步。
《东门行》这首乐府诗的内容,就是讲东汉时代一个城市居民,面对嗷嗷大夫的黄口小儿,家徒四壁的贫困境地,最后只能不顾妻子的苦苦哀求,拔剑出门去做强盗的行动过程。
三国时代,就是东汉社会危机总爆发、豪强地主阶级利用百余年来的制度优势争夺社会统治权的乱世。
更可怕的是,如果说东汉社会是地狱,那么三国就是地狱的地下室。
在地狱一样的东汉时代,汉桓帝这样的昏君也认识到不能继续放任豪强地主阶级放肆下去,因此制订了打击裙带关系的党锢政策,禁止名士集团近亲繁殖。于是他年纪轻轻就死了。汉灵帝继位以后,继续采取党锢政策,严厉打击名士集团近亲繁殖,并且汉灵帝还打破名士集团垄断儒家经典进而垄断权力的局面,下令将儒家经典刻成石碑,放任天下读书人拓印。在这种情况下,汉灵帝还嫌不够,专门建立鸿都门学,以培养书画人才为名,独树一帜。鸿都门学为汉灵帝督察天下官吏提供了重要的人才队伍。然后汉灵帝活到三十出头就死了。随后,汉朝中央就在四世三公的垄断学阀出身的袁绍挑唆下,爆发了何进、董卓之乱,正式进入了三国乱世。
在东汉时代,像袁绍家族一样四世三公(四代人都做到了最高的三公官)的还有杨修家族。然而他们终究还是受到一点点限制的。到了三国时代,袁绍、袁术两个兄弟已经开始建立割据政权了。曹操在消灭袁绍以后,为了收拢河北人心花费了大量的心力。而这个河北的人心,实际上就是指河北士绅完全受控于袁氏家族——利益集团对社会的控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
东汉是一个地狱,三国是地狱的地下室。
在三国这样一个时代里,最好的人会想回到汉朝打击名士集团的时代;次好一点的人,会自己去打击名士集团;而一般的人就是随波逐流,割据一方。最坏的人,则是想回到东汉时代皇帝与名士勾结的时代,或者是名士操控一切的时代。
我们读《出师表》,其反映的政治理想,就是回到名士和皇帝瓜分一切、或者名士连皇帝也控制的时代,回到名士们近亲繁殖的时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二帝恰恰是打击名士近亲繁殖门阀垄断一切的关键皇帝,桓灵改革的失败才是东汉倾覆的原因。而刘备诸葛亮恰恰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这就充分反映出刘备诸葛亮在政治上的低能。
亲律令,远豪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名士,远法令,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桓灵在时,每论门阀世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名士也。
所以在三国时代里,王允是很特殊的一类人。吕布一度和王允是一类人,后来自顾不暇,忙于生存,也就谈不上像王允一样了。王允以身殉国,尽管被人批评过于偏狭,总算还是忠臣之名。吕布在一群乱臣贼子中间周旋,最后反而被乱臣贼子扣上了乱臣贼子的恶名。我们看吕布的恶名,通常都是说吕布不忠于袁绍不忠于董卓云云,问题是汉献帝在那呢,该忠于他们吗?抛开这些恶名以后,吕布这样称得上轻狡反复的人,在这些割据势力里面居然非常神奇地算得上最忠心的一个了,这样你就知道三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乱世了。
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各类历史资料都是非常匮乏的。
比如说作为蜀汉历史和西晋早期历史中最为关键的诸葛亮北伐曹魏和司马懿防御蜀汉的历史,我们至今不能完全弄清楚双方的兵力对比。即便是时代较近、资料较多的唐太宗,他也认为司马懿率领强大的魏军故意采取守势,是在养寇自重。而查看历史记载会发现,魏军在面对诸葛亮大军进攻时,大多主张采取后退防御的守势,司马懿反而主张采取前进对峙的攻势。比如说诸葛亮最后北伐,魏军主张后退到渭北防御,而司马懿反而主张前进到渭南对峙(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宣帝纪)。那么,请问,司马懿这是攻势还是守势呢?在军事上,这是取攻势的。但是在具体战斗上,诸将要求出战,司马懿不许出战,这其实是战术手段。战术手段和战役态势是两回事(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宣帝纪)。我们一般看到的所谓出战不出战,认为这是司马懿取守势,这是错的。宋代就超喜欢以短促出击为代表的积极防御手段,但是归根结底这种积极出战的做法在战略上只是守势而不是攻势。所以现实就是这么奇异,在特定条件下,战术上主动进攻的宋军反而是守势,战术上坚壁不战的司马懿反而是攻势。
我原先知道,关中地区在三国时代是很贫瘠的。这个事情提过很多次。本来嘛,这种事情,查一查资料就可以了。但是一方面我并不太重视这件事情,另一方面我也想看看,那些吃流量饭的网红打算怎么忽悠他们的粉丝,所以一直也就没有细查。但是一直有人私下里询问这些事情,回答他们的时候顺手也查了一点资料。所以干脆稍微总结一下。
由于资料的欠缺,目前可以掌握的数据是,东汉最后一次有据可查的人口数据是永和五年的数据。按照这个数据,三辅地区的人口只有五十一万,而益州的人口达到五百六十多万。人口对比达到了惊人的1:11。
我们经常看到,不知道买了多少论文数据的网红们忽悠粉丝的时候经常说蜀汉打曹魏是一矿打十矿。但是现在看到数据,我们会发现,具体到益州打三辅,是十一矿打一矿。
有人会说,总量上曹魏还是比蜀汉多的。那么总量上曹魏有没有达到十比一呢?你看,这么简单的数据,网红们从来没提到过。而他们据说是很是掌握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来不会恶意剪裁史料的。实际上就是整点无脑的段子,忽悠几个傻瓜罢了。
总量上曹魏到底是不是十比一,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因为对于关中争夺战来说,无意义。
为什么说无意义呢?
因为军事是要考虑投送的。投送不到,一百倍的资源也不需要计算。曹魏恰恰没有办法将主力集中到关中。
同样的,益州比三辅是十一比一,那么投送上情况如何呢?
投送上蜀汉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因为蜀汉依托山地阻隔,可以很好地隐藏自己的意图,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将大军投送到关中。与此同时,只要少量兵力,就可以保障后方的安全。因此,蜀汉具有强大的投送优势。
曹魏呢?
曹魏首先就不可能不顾东吴而将主力全部调往西北。
其次,曹魏不可能在蜀汉不进攻的情况下,在关中保持规模庞大的驻军。
特别是我们之前已经提到了,在永和五年的时候,三辅与益州的人口比例低到了惊人的一比十一。尽管这是一个很极端的数字,但是我们就算缩小一点,认为蜀汉经过刘备与刘璋的战争而折损过半,五比一也是可以的。那么承载长期驻军的能力上,就也达到了相同的比例。
长期驻军,长期消耗,而且是按照极限状态计算,那么和人口是有高度相关性的。
我们不算十一比一,算五比一,也可以知道,益州的常驻军队规模,最高应该是三辅常驻军队的五倍。
而可怕的细节来了。司马懿的屯田事业在青龙元年取得了巨大进展,灌溉田地达到数千顷(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宣帝纪)。我对照了一下其他资料,汉代士卒的口粮,三个士卒也就是每月十石。而一亩地也就是三石。数千顷,也就是说几十万人一个月的口粮。粮食按年算,那么常驻就要除以一年,也就是几万人一年的口粮。灌溉可以极大提高亩产,我们就算一倍好了,换言之,司马懿费了那么大劲,驻军也就是加上一两万或者三四万人(这就要看司马懿搞出的这几千顷地有没有上万了)。
算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屯田以后,关中驻军可以增兵很多,我们取个略高但是不过分夸张的数值,增兵三万。那么这个规模的增兵是什么效果呢?
青龙二年,诸葛亮大举出山。宣帝纪说出兵十余万,一般认为没那么多,八万十万应该都有可能。那么面对这一情况,曹魏是怎么面对的呢?立即增兵两万增援关中。那么增兵两万以后,司马懿是不是就比诸葛亮兵多了呢?并不是。在增兵两万的情况下,诸将依旧认为应当取守势,放弃渭南屯田,在渭北防御。换言之,这个时候的曹魏兵力,应当还是处于一定的劣势。
我们往少里算,就算少一万好了。倘若诸葛亮出兵十万,那就意味着在屯田增兵和临时增兵前司马懿原有的兵力在七万左右。倘若是八万,那就是五万左右。
就算不少,那么在屯田增兵和临时增兵前,司马懿的原有兵力增加一点,也就是八万或六万。
这就意味着三辅五十万人口要负担八万或者六万军队常驻。这大概就是极限了。
对此我还会采用别的方式计算一下,看看情况如何。
我原先根据诸葛亮几次北伐的战况推断,认为曹魏在三辅的可用野战兵力也就是三五万人,合并驻军也就是七八万人。从历史记载上来说,曹魏每次遇到诸葛亮北伐,都要紧急从其他方向上调动野战主力千里驰援,兵力动不动就是四五万,说明他们在关中的驻军至少有五万以上的缺口。之所以说是五万以上,是因为千里驰援只能是最低限而不可能是最高限。寄希望于以最低规模的驰援达到战术目的。那么曹魏在关中(这里包含陇西战场)的驻军应该是蜀汉最大出兵量减去援兵数量。大体上就是十万减五万。所以曹魏原本在关中(含陇西)的驻军应该在五万左右。这五万人基本上是按照驻军算的,基本没怎么考虑野战。考虑到野战需求,按照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的比例野战,再加上一部分,平时的驻军七八万人差不多了。危急时刻能拉出去野战的应该有三万左右。而这就需要曹魏经常向关中输送粮食。根据后来唐玄宗通漕运的历史,从中原往关中这段的漕运,能要了曹魏的命。
这是常驻军队的计算方式。临时增派的援兵,可以通过长期储存粮食的方式临时增加。但是时间不可太长。这就导致曹魏不能承受太长时间的对峙。这一点和蜀汉也是相似的。蜀汉由于秦岭山地的原因,也不能承受太长时间的对峙。一般人喜欢计算蜀汉的困难,仿佛曹魏是没有困难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有大毛病的。
因此,综合集中方法计算的结果是,曹魏大部分时间,特别是司马懿屯田之前,都是以少量兵力在关中警戒蜀汉。他们的防御策略是,一旦蜀汉大军来袭,就紧急调动主力千里赴援。由于千里赴援的紧急性,这些部队数量不可能太大,通常都是以勉强能够完成任务来计算的。所以我认为曹魏与蜀汉的战争中,曹魏在关中的兵力很可能经常只有蜀汉的三分之二。再低就很难完成任务了。这样一来,张郃时曹魏动员五万多人防御蜀汉,那么蜀汉的兵力当在八万以上。考虑到曹魏原有驻军属于分散防御的情况只能分散使用,那么战线上蜀汉差不多是十万大军对曹魏的六七万。诸葛亮自己也承认是兵多于敌。这个兵多于敌,不可能是多一千两千。多一千两千那叫旗鼓相当。
因此司马懿采取守势是很容易理解的。他的兵力大约只有对手的三分之二,全投进去野战就是找死。在当时防御一方较为占优的情况下,最好的策略就是在战略上取攻势,抢占战场内的优势点位,胁迫对手在战术上进攻,让自己获得战术防御的优势地位。
他的兵不够,地形又很复杂,所以司马懿只能用战略上的攻势和战术上的守势对付敌人。李世民说司马懿包藏祸心、养寇自重,我看并非如此。司马懿或许真的有私心,打小算盘,但是篡位的话应该还差得远。养寇自重的话,应当说在没有办法越过秦岭山地的情况下,司马懿也没有可能反击灭蜀的可能。事实上曹真就试过进攻蜀汉,后勤直接崩了。后来曹爽也试过,后勤也崩了。可以看出,司马懿屯田以后,关中也就是勉强支撑曹魏防守有余,进攻还是不够的。后来曹魏灭蜀,与其说是曹魏战略得当,不如说是姜维敞开大门的防御策略就是找死。姜维的战略完全就是不合格。而之所以采取如此低下的防御策略,又和蜀汉内斗有关系。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李世民在这个事情上没有考虑到关中后勤基础在不同时代是不同的。三国时代关中十分残破,先后被西羌乃至军阀洗劫过多次。隋唐时代关中是北周经营多年的根据地,相对富庶,情况差距很大。而且后来唐朝自己也不得不仰赖关东的漕运才能维持关中的经济。唐高宗时代甚至形成了定期前往洛阳就食的习惯。这还是未经战乱的情况下。所以反过来看,张郃、曹真、司马懿依靠关中这点残破的基础就可以硬抗益州,真的都谈得上是名将。
十一矿打一矿,打成这样,还整天一堆人说要推崇、要给予良好的评价。
就这,评啥啊。你没打过人机啊?
曹魏朝廷在没有司马懿的情况下都知道诸葛亮利在速战速决(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诸葛亮居然还在那屯田。曹魏整个朝廷都能和诸葛亮打教学指导战,诸葛亮每次都学一点新东西回去下次再用,这军事能力得多低?
诸葛亮不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他是长于固权短于应事!抄个军事操典搞点形式主义做个寄生虫式面面俱到的权谋家可以,把握关键做出取舍承担风险做个一心为公斩钉截铁的当家人不行。
诸葛亮出兵的时候,不让魏延带兵过万。费祎出兵的时候,不让姜维带兵过万。姜维出兵的时候,不让张裔分兵,一定要带在身边。蜀汉这三代人,窝里斗的手段都是一模一样的。
一群就知道内讧的东西。
要不是司马炎这些家伙按照东汉以来的传统需要捧个偶像营造名声,哪那么大名气。
三国一群篡位野心家在那窝里斗,就连吕布都能够因为打击野心家而算是稍微好点的人,曹操都算做点实事的人,这还能有几个好东西。
这就跟吹民国大师是一回事。还有人说什么蜀汉是理想主义集团。这就跟买办恨国党拍的解放军一样,除了衣服是解放军,人全是国民党。蜀汉算什么理想主义。他们有什么理想?名士和皇室瓜分利益、四世三公的理想吗?名士垄断一切、皇帝随时驾崩的理想吗?可去你的吧。按照这个标准刘禅可应该东汉三国第一明君了。然而刘禅又同时是第一昏君。这些名士一边架空皇帝一边全部甩锅给皇帝,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石崇斗富发生在什么时代?西晋。西晋最为推崇的政治家是谁?诸葛亮。可以说,三国里面最没脸吹的就是蜀汉。
从军事入手,马上就能看出来三国蜀汉这几次北伐问题重重。那就压根儿不是高水平打仗。从军事角度说,抢占位置不会,调动敌人不会,审时度势不会,反而是办公室斗争样样精通,弄权忌才样样精通。这些人公心一概不见,私心肆无忌惮,骨子里的坏根本就是藏都藏不住。
从蜀汉这里找偶像,就好像从粪坑里跳出几只活蛆,然后说白白胖胖的真好看。
那可不是么,肉芽多白啊。你见过谁长这么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4 17: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薯粉呢?怎么没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4 17: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2-4 17: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中的后勤问题我问的[捂脸],但我不是蜀粉,我就是单纯对古代军事感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阳光科技

备案:1234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