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该建议表示了支持,不久,“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出炉。因为四位科学家上书和邓小平同志批复时间都是 1986年 3月,所以该计划又称之为“863计划”。
一年后,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内,中国人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从那刻起,中国和世界已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863计划中,“智能计算机”被单独列为一个主题项目(即306主题),由中科院计算所承接项目。
中科院计算所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摇篮,这里诞生了首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以及首枚通用CPU芯片,是“两弹一星”成功的重要幕后功臣。
当时世界刚掀起人工智能的热潮,日本的“五代机”在这领域发展迅速。因此“306主题”便跟随日本“五代机”的策略,开始了智能计算机的研究。
研发过程中,专家们发现日本的“五代机”主要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翻译,但应用市场狭窄,且维护费用高昂。而同时期的美国研发对象是个人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和互联网,前景似乎更为广阔。
时不我待,专家组果断把研究方向从“智能计算机”调整为“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催生了中国超级计算机系列的加速发展。
负责智能计算机项目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李国杰教授,他意识到当时国产计算机研发几乎都是“闭门造车”,研发时间又极其漫长,往往机器研制出来就已经落后,始终慢市场一步。
于是,李国杰派了团队人员到美国硅谷“洋插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同步更新到项目中。并且,他还在原来的UNIX源代码的基础上,研发设计了国产操作系统 SN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