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回复: 0

LYJ706:信息化军事革命的启动阶段:海湾战争对新军事革命 ...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1-25 14: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划时代的战争。这场仅仅持续了42 天的局部战争展示了许多不同于以往战争的新特点,使全世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人类战争发展的轨迹由此改变,机械化战争开始向信息化战争迈进。以此为契机,美国率先启动了新军事革命,英、法、德、日、俄、印、中等国随后跟上,世界新军事革命由此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一、概述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侵吞了科威特。美国以“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为名,组织了有39个国家参加的、人数达80万人的多国联军,于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战争分为空中战役(1991.1.17~2.23)和地面战役(1991.2.24~28)两个阶段。空中战役进行了38天,地面战役持续了4天。最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以较小的代价,将伊军赶出科威特并歼灭驻科威特战区的伊军主力,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海湾战争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两极格局解体大背景下军事领域变革的显著标志,是机械化战争迈向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战争有着较明显的机械化战争的“旧貌”∶交战双方大规模的陆、海、空机械化军团对阵中东沙漠,战争指导思想存在着浓厚的消耗战痕迹;上千架飞机的地毯式轰炸、庞大装甲集群的闪电突击、百余艘大型舰艇的海上支援等旧的作战方式,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并造成伊军毁灭性伤亡;依然采取传统的集中、粗放式后勤保障,一方面难以及时满足作战需求,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但是,高技术武器所具有的能量在C3I系统的控制下得到了惊人的释放,多国联军采取精确战、导弹战、电子战、机动战、心理战等综合战略战术,相互协同和配合∶以电子战为先导,以空中突击为主要作战样式,以导弹战为重要手段,以体系对抗的思想和战术瘫痪了伊拉克的作战体系;以心理战瓦解伊军士气;最终以陆空联合的机动战结束战斗。美军建立的具有信息化雏形的作战体系,在对付伊拉克的旧式机械化作战体系时,显现出巨大的全面优势,从而轻松赢得战争胜利,并由此改变了人类战争发展轨迹,开启了迈向信息化战争之路。
二、作战样式和作战方式的重大变化
从机械化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形态的转变,是一个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从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战争形态既保留着机械化战争的旧成分,又具备了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作战样式和作战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使用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包括精确制导武器、高技术侦察器材、软硬结合的电子战装备、新一代作战平台以及先进的C3I系统等。军事信息技术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侦察监视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使得军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全方位机动、远程精确打击、全面防护、综合保障、指挥控制等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高技术武器装备、超前的理念和创新的战法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旧式机械化战争难以企及的效能。
(一)信息领域的对抗成为战争的重要内容,信息的地位作用提升
海湾战争中,地毯式轰炸和大兵团作战虽然是常见的场景,但信息领域的对抗占据了重要位置,争夺制信息权的斗争成为普及于各作战空间、贯彻于战争始终的重要内容。多国联军在获取、控制和使用信息方面不仅比对手高明得多,而且比以前的战争有了较大进步,成为取胜的重要保证。
首先,军事信息系统为多国联军兵力部署和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诚然,多国联军在信息传输、情报侦察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美军种之间的横向交流比较困难,情报侦察出现了较大差错,未能判明伊“飞毛腿”导弹发射架的数目,等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在信息传输方面,多国联军有26颗卫星组成的综合通信系统,为其战略、战役、战术级军事行动提供通信保障。海湾地区的美军信息系统传输网络有100多条国防卫星通信系统的卫星链路,9 条系统干线,300多条国防系统交换网语音干线,30多条自动数字网报文通信线路,以及大量的用户专用线路、点对点线路和数据通信线路,形成一个庞大的自动化信息处理与传输网络。在情报侦察方面,多国联军的空间侦察卫星提供了70%的情报信息;在空中有多种高空侦察机、空中预警机和无人飞行器等;在地面有39个无线电侦收基地、8个电子侦察营、5~7个电子侦察连、11个装甲侦察营共约1.3万余人,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侦察、定位、监视网络。伊军虽然在防止无线电和电话通信失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对美军的信息传输、情报获取等能力一无所知,同时也缺乏对付的手段。
其次,以电子战为表现形式的信息领域的较量及所产生的作用,是以往战争所不曾有过的。美军采取先进的电子干扰和电子攻击手段,夺取制电磁权,使电子战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电子战领域空前扩大,手段先进、多样。与以往战争以雷达对抗为主的电子战不同,海湾战争把电子战领域扩大到指挥、协同、通信、情报、警戒、跟踪、导航、伪装、探测、火控、制导、空袭、防空等各个领域;电子战手段不仅有传统的干扰、欺骗手段,也有激光、电视制导、红外夜视和隐身武器等特殊手段,还大量使用反辐射导弹。二是“软”、“硬”打击并举。多国联军充分运用具备“软”、“硬”两种电子战能力的F-117A飞机,还大量使用装备在各种作战飞机上的“反辐射”导弹,增加了“硬”对抗手段。三是电子战覆盖“全空域、全时域、全频域”。包括了红外、激光、可见光等在内的整个电磁辐射总频谱,空间上至太空、下至水下,持续时间从海湾危机直至战争结束,既造成伊军联络中断、预警和指挥失灵,又有力地保障了己方的军事行动,充分体现了电子战已成为现代作战行动的先导,成为渗透到各个领域的重要作战方法,对作战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综合使用光电对抗手段,使夜间作战有了新的内涵。在传统战争中,利用夜色掩护接敌近战,常常是武器装备落后一方取胜的法宝。但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作战飞机装有先进的光电夜视系统、光电目标指示系统、光电制导与火控系统、光电对抗系统等,使其能够在夜间超低空飞行并精确地攻击伊地面军事目标和设施。另外在坦克和装甲车上装有夜视系统、各种红外与激光瞄准设备,在夜战中发挥了有效作用,使美军"赢得了夜间"。美军从此不仅不再畏惧夜战,而且使夜战成为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得了"制夜权"。
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信息的作用,看到了物质、能量和信息在战争中的相互作用开始转换,信息从一种分散性、局部性和辅助性的资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并向着主导和支配性的资源转化。从投入兵力兵器来看,交战双方相差并不悬殊∶伊军总兵力约120万人,多国联军80余万人;双方在科威特战区的兵力也相差不大。然而战争结果却是一边倒∶伊军伤亡约10万人,约有3800辆坦克、2900门火炮、1450辆装甲车被毁;美军阵亡148人,战斗受伤45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非战斗受伤2978人。多国联军的阵亡率只有0.03%,仅为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军阵亡率的10%。美军飞机的损失率仅占所有出击架次的0.5%,比越南战争低42%,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低95%。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局面,信息发挥了杠杆作用∶多国联军重视并夺取了制信息权,凭借信息优势使兵力兵器充分发挥作用;而伊拉克“严重缺少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作战所需的工具”,丧失了制信息权,从而不能使兵力兵器转化为实际战斗力。美军从这场战争中看到了信息是战斗力的倍增器,是制胜的关键。
(二)以体系战争思想指导战争,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海湾战争中,美军的作战体系已经具有信息化雏形,这种新的作战体系尽管还不成熟,但在对付伊拉克旧式机械化作战体系时,显示出巨大的整体优势。不仅如此,美军以体系战争思想来策划和指导战争,通过控制和瘫痪敌人的作战体系,极大地提高作战效能,从而轻松地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经过越南战争之后美军大改革,美军的组织编制有了重大突破,已经转变为由志愿兵组成的、能够更好地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职业化军队。不仅如此,美军还初步建立起由侦察监视、指挥控制、联合作战和作战保障等系统组成的信息化作战体系。用美国人的话说,美军是一支由“灵巧武器和高素质人员构建的,迈向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军队”。而伊军仍然是按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的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和体制编制武装的军队。这种“时代差”使得伊军处于全面劣势,毫无还手之力。正如西方军事家所说,海湾战争之所以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不仅在于新技术,更是与新的征募、训练和组织形式有关”。
新的作战体系必须有新的作战指导思想相配套。美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博伊德的“决策周期论”,以及沃登的“五环目标论”等体系战争思想。体系战争思想把敌我双方看做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并主要以攻击敌作战体系的重心和关节点的方式,来瘫痪破坏敌人的体系结构。战争中,美国防部长切尼等人多次向博伊德讨教。博伊德提出,应通过采取快速、多变和欺骗的措施,攻击伊军的视觉、听觉、大脑系统,将敌人的系统引入混乱和无序。美军开战即运用电子战、空中精确打击等手段,使伊军的视觉(雷达)、听觉(通信)和大脑(指挥控制)受到重创,引起了伊军的混乱,其战法与博伊德的思想完全一致。在作战目标选择上,沃登直接参与了对伊拉克的目标选择和打击的计划。美军始终将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系统、共和国卫队和核生化武器作为打击的重心。伊指挥控制系统成为美军打击的头号目标。在“沙漠风暴”空中作战计划确定的12个目标群(注释:12个目标群包括∶(1)领导指挥设施;(2)发电设施;(3)电信和CI枢纽;(4)一体化战略防空系统;(5)空军部队及机场;(6)核生化武器研究、生产和储存设施;(7)“飞毛腿”导弹、发射架和生产与储存设施;(8)海军部队和港口设施;(9)石油提炼和输送设施;(10)铁路和桥梁;(11)伊拉克陆军部队,包括驻科威特战区的共和国卫队;(12)军用仓库和生产场地。)中,与指挥控制系统有直接关系的4个目标————领导指挥设施、发电设施、电信和C3I枢纽、一体化战略防空系统被排在前4位。美F-117A隐身战斗机和巡航导弹是攻击伊指挥控制系统的主力,第一攻击波攻击飞机包括了30架F-117A 隐身战斗机。在战争打响后的5分钟内,巴格达约20个防空系统、C3系统、电力设施和领导机构等关键目标,遭到隐身战斗机的攻击。当晚,伊战略C3网络、战略防空系统以及主要的领导指挥设施遭到毁灭性打击。多国联军重拳攻击伊拉克指挥控制系统,造成其防御体系的整体瘫痪,体现了攻击敌人重心、瘫痪敌作战体系的新作战思想和原则。
当然,此时美军的新作战体系尚不完善,突出体现在作战系统与支援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从武器系统看,作战飞机、坦克和战斗车辆等作战平台比例过大,缺乏作战支援装备。空中加油机数量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空中作战,延缓了空袭时间。地面进攻中由于缺乏夜视器材,美海军陆战队每日天黑后不得不停止作战行动。美军目标识别系统尤其是敌我识别能力不足,造成28次误袭事件,导致35人死亡,占总阵亡人数的24%。作战毁伤评估能力也非常落后,美军飞机对数以百计的目标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攻击,既浪费了弹药,又延缓了作战时间。海湾战争之后,美军的多份报告中重点提到该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获得同高技术武器相匹配的支援系统,也许比购买新一代飞机或坦克更为重要。”“必须在武器系统和支援系统之间建立平衡,也必须在同类武器系统所具备的不同能力之间建立平衡。”
(三)天基系统支撑下的C3I系统发挥重大作用,指挥控制方式发生变革
在新的作战体系中,C3I系统是中枢神经,发挥纽带联系作用。多国联军参战国在本国领土上建有军事指挥部,在海湾地区开设了指挥控制中心。其中美国建立的C3I系统最完善,它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以本土的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为主体的战略指挥系统;第二层是由驻沙特阿拉伯中央司令部的前线指挥部和陆、海、空等司令部机关指挥中心构成的海湾战区指挥系统;第三层是由战术空军控制中心、旗舰指挥中心、陆军军师级指挥中心构成的战术指挥系统。此次战争是美军首次建立战区C3I系统,从中央司令部前方指挥部到各军兵种司令部、军师司令部机关以及大型武器系统,都有自己的C3I分系统或终端设备,并与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国防数据通信网、战场全数字地域通信系统等互联。
此时美军的C3I系统水平并不高∶各军种之间存在着层层壁垒,系统互不兼容,尤其是军种之间通信非常困难,战场上距离较远的部队之间通信联系并不顺畅,不同军种飞行员之间时常无法进行通话交流。但是,C3I系统仍然发挥了纽带作用,表明作战指挥控制发生重大变革∶利用各种C3I系统尤其是战区C3I系统,美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战场情报信息传递,提高了部队的组织指挥效能和整体作战能力。美军投入的飞机、坦克、舰艇等大型主战兵器不过万余件,而投入的各型计算机却多达4万~5万台,是大型主战兵器的4倍多。其中,有3000多台计算机同国内的计算机联网,开展跟踪与分析敌军实力、制定与演练作战方案、传输各种情报信息等工作。美军仅在中央司令部前方指挥部就配备了1300台台式计算机、350台便携式计算机、10个计算机局域网。所有作战部队均建立了全频道的通信网,普遍装备了卫星通信终端。从作战计划的制订到实施,从战斗行动到战斗保障和后勤补给,从空袭的批次分配、目标分配、高度区分和空中加油到地面战斗的诸兵军种协同动作,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的,保证了整个作战行动的有序性和连续性。曾任美空军参谋长的迈克尔·邓根将“沙漠风暴”行动称为“空军史上最为壮观、协调最为出色的一次大规模进攻"。
C3I系统离不开天基系统的支撑。美国动用了全部卫星家底来支援多国联军作战,其他国家也动用了自己的一些卫星,共有70余颗卫星,构成了太空侦察监视、通信保障、导航定位和气象保障四大系统。(1)在侦察监视方面,庞大的“天网”不仅提供了70%以上的战场情报,而且承担了绝大部分战略、战役甚至相当部分的战术通信任务。美军使用3颗国防支援计划卫星进行导弹预警等工作,对及时发现伊军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在通信保障方面,26颗卫星组成了多国联军的综合通信系统,其中美国的3颗国防通信卫星,处理了美军大部分军事通信业务。(3)在导航定位方面,沙漠地带的导航一直是各国军队面临的困难之一,但美军运用“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卫星在战争中发挥了新的功能和作用。美军从1973年就开始布建“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计划将至少24颗卫星送入太空轨道,但海湾战争爆发时只发射了16颗全球定位卫星,美军将其全部用于导航服务。各军兵种购买了6500部商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和840余个军用接收机,平均每个连有1台GPS接收机。虽然数量有限,但GPS接收机仍然帮了美军的大忙。没有它的帮助,美军不可能穿越伊拉克浩瀚的沙漠,就不可能有著名的“左勾拳”行动。美军甚至称之为“救命机”,因为在沙漠地带人员容易失踪,但拥有该设备后美军就再也没有人失踪了。(4)在气象保障方面,美军利用“锁眼”侦察卫星和“曲棍球”雷达卫星等遥感卫星,收集气象资料,分析战场土质结构等,利用5D-2 型国防气象卫星提供波斯湾的准确气象预报。此外,2颗欧洲的“斯波特”卫星和美国陆地资源与测绘卫星还从低地球轨道传送波斯湾地区的光学图像。海湾战争表明,战场范围在以往陆地、海洋、空中、电磁空间的基础上,开始向外层空间扩展,太空领域的争夺更加激烈。有人称海湾战争为“首次太空战”,虽然表述不一定确切,但天基系统为多国联军在指挥控制和侦察监视等方面,的确提供了压倒性的优势。
(四)军种间的联合增多,开创了多维空间力量联合作战的成功先例
联合作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部队,为实现共同的战役、战略目的,在统一计划下实施的作战行动。联合作战早已有之,但基本上都是战略层次上简单松散的联合。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诸军兵种及武器系统高度融合的联合作战,不仅在战略层次联合,而且向战役战术层次延伸;不是简单松散的联合,而是高度融合和一体化联合。海湾战争中,美军联合作战有了较大发展,已经具备一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雏形。在作战空间上,由以往的陆、海、空三维空间,发展为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在作战力量结构上,不仅包括陆、海、空三军种兵力,而且包括航天、特种作战部队等力量;在作战行动上,由过去的各军种部队按时间、地点和计划协同动作的简单松散式联合,向以行动为中心的随机协同发展。这很大程度归功于1986年通过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该法案加强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权力,明确了联合和特种司令部司令的职责,以及他们与各军种及其管辖的军种部队之间的关系,从体制上解决了联合作战指挥问题。美军依据该法和作战需要,授予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以指挥全权。各军种和联合司令部以他为中心加强联合和协作∶运输司令部为他运送部队;欧洲司令部提供兵力和支援;航天司令部提供空间支援;本土陆军负责提供陆军地面部队并作了大量后方支援工作;太平洋司令部和大西洋司令部提供海军和陆战队部队;战略空军司令部提供轰炸机、加油机和侦察机等;特种作战司令部提供特种部队。在地面进攻中,美军进行了多维空间力量联合作战尝试。为充分发挥各军兵种的整体作战效能,美军使各军兵种相辅相成和相互加强。首先是根据地形条件灵活配置兵力,使各军种间相辅相成。在海上部署了海军陆战队,将伊军的注意力吸引至科威特海岸,为地面部队陆上进攻创造条件;在陆上根据战区地形情况和各军种作战特点,赋予海军陆战队濒海方向进攻的任务,将重装甲集团部署在便于发挥其作用的伊沙边境,又以机动能力很强的空降部队担负战役迂回任务;同时,将空军力量按任务需要向下加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其次是灵活编组部队,使各兵种部队间相互加强。美军各攻击方向上均编有空降部队,并将其部分兵力与地面部队混编成空地突击部队。同时,美军还打破各师原有战斗编成,根据任务需要相应加强步、坦、工、通、防化、陆航等兵种,并视情将步兵与装甲兵合编为特遣部队,收到了相互补充和相互加强的效果。作战中,美军在陆、海、空、天、电多维作战空间的配合较为成功∶多国联军地面部队多路攻击,避实击虚,主力绕过伊军防御正面,从伊军防守薄弱的伊沙边境实施主要突击和深远战役迂回,采用立体攻击、快速机动的不间断作战,一举突破伊军防线并包围科威特战区的伊军主力;海上力量在波斯湾实施佯动和佯攻,吸引伊军注意力,牵制伊军主力;空中力量除一部分兵力继续对伊拉克全境实施战略空袭外,绝大部分兵力担负对地面部队全程、全天候的空中支援任务,实施了空中遮断、近距离空中支援、排障作业等作战行动;电子战部队继续对伊军实施电子干扰和压制;天基系统则全力保障多国联军地面进攻的情报、通信等需求。此战是“空地一体战”理论的首次大规模实战运用,美军的联合作战远没有实现一体化。战后美军总结时认为,海湾战争中美军的空地作战一体化程度只有10%。尤其是,陆军与海军陆战队之间缺乏协同,致使伊共和国卫队未能被全部围歼,使美军的作战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通过联合作战,在100小时内打垮数量庞大的伊军,歼灭了驻科伊军主力,展示了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美好前景。
(五)远程精确打击成为火力摧毁的主要手段,初步显示非接触、非线式的作战特点
远程精确打击是信息化战争中最基本的打击方式。历史上,从箭的尾羽到步枪的准星与标尺,反映了战争中人类对精确的不懈追求。然而由于军事技术的限制,精确只是一种奢望,作战双方只好用增加火力强度的方法来增大杀伤概率,粗放的“地毯式”轰炸成为普遍采用的作战方式,但杀伤效果却没有质的变化。这样的历史在20 世纪70年代被改写,美军在越南使用“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作战,将投弹命中率从之前的5.5%提高到48%。尤其是1972年美军使用该型制导炸弹,炸毁了曾经出动871架次、损失11架飞机都未能炸毁的越南清化大桥,预示着一个精确作战时代的到来。海湾战争中,“战斧”式巡航导弹、“爱国者”地空导弹、“哈姆”空地导弹、“海尔法”空地反坦克导弹、“响尾蛇”空空导弹、“霍克”地空导弹等纷纷亮相,将海湾战场变成了导弹格斗场。美军开战首日就向伊拉克发射了百余枚巡航导弹,进行了战争史上首次远距离的导弹密集突击。战争中还出现了导弹打导弹的情况,"爱国者"大战"飞毛腿"让世人大开眼界。整个战争中,虽然美军只有大约15%的作战飞机具备投射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也只占消耗弹药总量的8%,但精确制导弹药摧毁了伊拉克80%的重要目标,远程精确打击成了战场火力摧毁的主要手段。精确制导弹药摧毁了伊拉克594 座加固机库中的375个(占63%),摧毁战术目标桥梁54座中的40座,破坏了10座。其中具有隐身和精确打击能力的F-117A 隐身战斗机发挥了突出作用。42架F-117A 隐身战斗机的出击架次约占多国联军固定翼飞机出击架次的2%,却打击了53%的目标。据战后统计,多国联军在空中作战中共投弹8.85万吨,总命中精度为30%,但精确制导弹药的命中率却在80%左右。战争预示着粗放式打击已逐渐成为历史,远程精确打击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手段。
远程精确打击方式的采用使战场开始出现了非接触、非线式的作战特点。空中加油技术、卫星航天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使美军适时掌握战场情况的能力、远程机动和远程打击能力有了质的提高,出现了远距离大纵深交战的新情况。虽然美军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与伊军有100个小时的接触作战,但这只占42天战争中很小部分。美军绝大多数时间里实施的是非接触作战,采取超视距甚至在伊火力打击和雷达探测距离之外的超防区外打击。由于采用远程精确打击的作战方法,美军不必像过去那样采取层层"剥洋葱"的战法,而可以依靠军用卫星和各种远程侦察监视系统,洞察整个作战空间的敌情,并以各种相应的武器系统同时对敌前沿、纵深和后方实施打击,传统的战场前后方界限逐渐模糊,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梯形战场结构开始改变。
二、海湾战争拉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幕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沙利卡什维利称,海湾战争是“正在进行中的新军事革命的一个缩影”。俄罗斯军事理论家基里连科说,海湾战争“预示着战争形态急剧变化时期的来临”。美国防部指挥控制政策局局长艾伦·坎彭甚至把海湾战争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信息战争”。尽管对这场战争的军事属性有各种看法,但大家都承认,未来战争的一些重要特征已经显现,促使世界各大国启动了军事变革和改革,引发了一场以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军事革命。
首先,海湾战争开启了迈向信息化战争之路。海湾战争是一场承上启下的战争。它是新的作战体系对旧的作战体系的胜利。鉴于伊拉克一国对多国,弱国对强国,伊军失败的命运一开始就已注定。让世人震惊的是战争史上少有的一边倒结局∶伊军惨败,多国联军则轻松取胜。战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称要让海湾变成越南,让美国人血流成河。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预测美军的伤亡将达1.5万人,美军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和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估计最为乐观,但也在3000~5000人之间。战争的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伊军29个师丧失作战能力,伤亡约10万人(其中2万人死亡),8.6万人被俘,损失坦克3847辆、火炮2917门、装甲车1450辆、飞机324架。而美军只有148人阵亡,458人战斗受伤。阵亡的148人中有35人死于友军火力误伤,28人死于伊军1枚歪打正着的“飞毛腿”导弹。之所以出现这种少有的完胜和完败局面,根本原因在于,美军以具有信息化雏形的新作战体系,对付伊拉克的旧作战体系。虽然这种作战体系还十分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但在旧式作战体系面前,仍然占据了全方位的优势,从而否定了旧的作战体系,展示了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美国人认为,萨达姆最大的失误在于仍然以两伊战争的作战思想来指导新的战争,“没有意识到伊朗军队只是一支素质较差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军队,而美军是一支由灵巧武器和高素质人员构建的、迈向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军队。虽然在1991年时这一转型远未结束,但美国的强大力量和伊拉克的错误决策使后者在沙漠中遭受了历史性惨败”。
其次,海湾战争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军事观念,使研究新军事革命成为世界潮流。海湾战争对各国军队建设和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前,大多数国家仍然按旧的机械化战争思维来进行军事建设。各国对新军事革命的研究是零星的,所进行的变革也是军方或各军种自发的、范围有限的孤立行为。然而,海湾战争的作战思想、作战样式、作战方法、指挥方式、作战部队组织结构以及战争进程与结局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震撼,动摇了传统军事理论的根基,涌现出一系列打破常规的军事新观念。如∶首先攻击对方的感知和指挥系统,瘫痪敌作战体系;战斗力要素发生变化,信息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信息对抗成为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战行动初步显示非线式、非接触的特点,逐渐没有了传统的前后方之分;作战指挥发生重大变化,减少指挥层次、缩短信息流程成为趋势。它不仅使人们认识到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即将出现,而且还提醒人们新军事革命已经来临。
海湾战争后,新的战争和作战观念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传统军事观念的更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等国,对新军事革命的研究很快进入高潮。不仅有许多军事专家研究新军事革命,而且这种研究还成为政府行为,国防机构也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研究,出现了大量论述新军事革命的探索性论文和研究报告,形成了研究新军事革命的热潮。美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大力资助军内外研究机构以及个人进行有关新军事革命的研究,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内部报告。1993年,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撰写了第一部研究新军事革命的理论专著《军事技术革命》。净评估办公室主任马歇尔认为技术在军事革命中不是最重要的,体制变革和人才培训才是最重要的。为了避免“技术至上”倾向,建议改称“军事务革命”(又译为“军事上的革命”,简称“军事革命”),被美国防部采纳。为了统筹美国军事革命的研究和实践,美国防部长佩里于1994年1月下令成立了“军事革命高级指导委员会”,探索军事技术发展对作战方式和军事组织体制的影响,领导和监督全军的军事变革研究工作。美国国防部预算中心和战争学院、国防大学等单位多次举行以新军事革命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大大推进了美国军方对新军事革命的认识。俄罗斯军方和军事科学家对军事革命、信息技术、信息化武器和信息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军事上的优势源于信息化武器”、“信息化武器的优势是克敌制胜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作战能力的最佳方式是提高武器和军事装备的信息支援能力”等观点。在中国,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对新军事革命和信息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再次,海湾战争展示和检验了军事改革的成果,推动世界主要国家启动新军事革命。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战后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以微小的代价大获全胜。关于美军取胜的原因,美国防部在致国会的最后报告中列举出5条,即∶坚强的政治领导;革命性的新一代高技术武器;高质量的美国武装部队;周密的计划工作;长期的战争准备。而在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主席L 阿斯平和共和党领袖W.迪金森的研究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的重要作用。虽然说法不一,但大家的共识是,经过改革训练出来的美军官兵,在各方面的素质大大提高,是战争取胜的关键。美陆军第24步兵师师长巴里·麦卡弗里少将在回答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提问时意味深长地说∶美国打赢海湾战争绝不是仅仅花费100小时,而是整15年!②正是美军在越战之后走过的那段漫长而又艰难的改革之路,才有海湾战争中美军的轻松取胜。战争证明,美军之前10多年的改革尝试是成功的,因而坚定了继续改革的信念;另一方面,美军也意识到,大多数官兵仍在使用机械化战争的思维进行作战,新的军事理论和军队组织结构还没有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已经建立的新作战体系还非常初步和粗糙,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巩固改革成果,必须继续改革并将其推向深入。因此,海湾战争后,美国军界开展对新军事革命问题的广泛辩论和探讨,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新军事革命的内容纳入国防发展规划之中。美国先后出台了《2010年联合构想》(1996年)、《2020年联合构想》(2000年)和《四年防务审查报告》(1997年)等纲领性文件。英、法、德、日、俄、印、中等国也出台了许多重要文件。英国防部于1996 年初颁发了推行新军事革命的长远规划《英国陆军数字化总纲》。日本于1995年通过了《新防卫计划大纲》,要求对自卫队进行根本性的改革,逐步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印度于1995年推出了《1995~2015年国防建设规划》,启动了军队信息化建设。中国于1993年调整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必须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要求由准备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表明中国军队开始进行军事变革。世界主要大国已经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变革。在这次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中,美国居于领先地位,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处于第二集团,它们构成了西方国家的变革体系;俄罗斯军事变革自成体系;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是军事变革的后发者和追赶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阳光科技

备案:1234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