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军事文集》中所讲的5件基础的事,才是真正的成事心法!
《毛泽东军事文集》启发录(17):

作者/刘文新(sunzibingdao)
做成一件事,尤其是大事,缺乏谋划,缺乏准备,缺乏总结,往往都难以成功。
本文所讲的“成事心法”,主要是从《毛泽东军事文集》中挑选了做成事的五个角度,这些也应该是做任何事情的最基础的工作,以供大家体会做成事的心态。
这个世界上,做事情没有捷径,重要的是抓住一件事的关键成功要素,并将资源集中到这些工作上,并把它做好,就可以成功了。
当然,你也不用听那些所谓的“杀鸡要用牛刀”的忽悠,集中优势兵力、聚焦资源没有错,关键是高效发挥力量效能,而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堆砌”,这点读《孙子兵法》,如果能够体会到其【力量建设与使用】的思想,应该感受更深刻些。
一、庙算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多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 何为庙算?
孙子兵法的庙算,与我们通常讲的运筹帷幄不是一回事,庙算侧重于对未来的判断,尤其是对敌方将领可能行动的判断,或说各种可能性的推断。
做事要懂得在事前,一方面基于现有资源与环境做好行动计划,完成运筹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推断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前路、后路、左路、右路等各个方向想全面,做好庙算层面的工作。
淮海战役就在多算中诞生。粟裕大将最先提出淮海战役,济南战役接近尾声,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给华东野战军的电报是《布置多层堵击力量防王耀武突围逃窜》,二十四日粟裕给军委的电报提出了淮海战役。
粟裕提出的是小淮海战役,二十五日军委给华东野战军的电报是在此基础上的大淮海战役。
其中皆体现了两点:
第一,战役序列的问题,谋划一战时要考虑下一战的情况,甚至将后续几战都策划好,粟裕作为济南战役全军指挥(许世友担任攻城指挥九月十一《济南战役的目的和兵力部署》有明确规定),在指挥济南战役的时候就开始谋划淮海战役了。
第二,判断形势的变化,准备备选方案。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而后全军转入休整。
同时,也提出备选方案,即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并说明此案对部队休整更便利,但增加今后攻占两淮的困难(敌可能增兵)。
经过接近两天的考虑,军委于二十五日十九时回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对粟裕的方案进行了调整,作战分为三个阶段:
(一)估计不久邱兵团将退回商砀地区,黄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二)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在谋划的过程中,战局也在变化,九月二十八日《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中说黄兵团调回新安镇地区业已证实,明确此战役比济南战役要大,比雎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要求其做好充分准备。
十月十一日《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基本确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与之前的略有变化,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级、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沐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与二十五的电报换了个次序,先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
整体上看,淮海战役的谋划,一线将领与统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从谋划上看,其区别在于二者的战略目标不同。
孙子兵法之“谋攻篇”侧重于目标管理,不仅体现于或全或破的目标,还有国、军、旅、卒、伍的目标,目标决定了战略布局的大小。
我们经常讲,始计篇的“多算”是将各种可能性算全,并准备各种预案,谋攻篇是确定一个具体的作战计划,将各种方案综合考虑进来,输出一个最适合的方案。
细想整个淮海战役谋划的始末,孙子兵法始计、谋攻、军形、兵势、作战几篇中的内容都有所体现。(读军事文集92)
二、准备工作要充分
孙子兵法讲“先胜”,实际上是称胜,即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的人地平衡之胜。
也可以说,战前充分的计划与准备,并非还没开打就已经赢了。
红军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提出《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到一九三六年二月十八日签发《关于东征作战的命令》,再到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签发《关于西渡黄河扩大陕甘苏区的命令》,过程中我们从几个方面体会用兵作战的要点。
1.准备的重要性
东征抗日的战略是瓦窑堡会议军事问题的决议一部分,紧接着提出了东征的准备计划,一方面进行了军事部署,扫清东渡黄河前的各种敌人兵力障碍,另一方面做思想准备,要求各部队《传达与讨论东征命令及部队开进问题》,再者就是各种物资的准备。
最重要的是干部准备,清查降级使用的人员,提拔老战士开办教导营。
2.根据地建设问题
在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之后,多次强调建立作战根据地的问题,二月二十三日电告《我军目前方针是建立作战根据地》,二十四日又签发了《争取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训令》,二十八日又电告《在关上水头地区创造作战根据地》,三月十一日电告《打破敌军进攻争取创造山西苏区》,三月二十二日再次电告《十五军团在晋西北创造根据地的行动方针》。
从红军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根据地建设,这是打胜仗的基本保障,不仅保障后勤、情报、地形,还是战争补充的重要来源。
根据地建设在渡河之初,就连续两个电报一个训令的强调,这也是进入一个新地区展开工作的基础。
我们企业也要学习根据地思想,不能总想着跑马圈地的招商,要沉下心做出一两个标杆,试验模式、培养人才,示范效应,可以做更大的市场。
3.打胜仗的重要性
红军东渡之初进展比较顺利,三月一日电告《一切为着打第二个胜仗》,每一场战争都要为下一场胜仗做铺垫。
在整个战役发展中,只有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胜仗形成最终的大胜,很多命令中都体现,如果这里不能顺利夺取,如何调整部署,可见,每个胜仗都非常重要。
孙子兵法强调胜的作用,不知为什么很多解读孙子兵法的人,非要讲孙子兵法不是讲如何打胜仗的,而是讲如何不败的。
不知哪里来的歪理,一个地方如果只保持不败,怕是会影响整个战局的,作战篇为什么讲“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速不是用笨方法打仗,是讲不计代价获得胜利或实现目标。
因为笨方法也是战术的一部分,就像曾国藩的“扎硬寨,打呆仗”,那是因为当时太平军的武器比湘军先进,如果不用这个战术,就容易成了活靶子。机械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再学曾国藩这个战术就不合时宜了,国民党的何健照搬曾国藩这个战法,把湘军打造成了工程兵部队,挖战壕、筑碉堡很厉害,不会进攻。
总之,打胜仗或按计划完成任务,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非常重要,方法嘛,孙子兵法中给出了系统的路径。
4.审时度势
东征进程可以说还算顺利,但总体力量有限,面对阎锡山、蒋介石几路大军从不同方向围攻山西和西北苏区根据地,这种情况就要进行战略调整。
尤其是陕甘地区的战机出现,于是果断签发西渡黄河的命令,回师陕甘扩大苏区,并于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致南京《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东征历时75天,准备两个月,整个过程对于兵法学习者值得认真思考和详细斟酌。(读军事文集三十一)
三、示形与察形
关于“纸老虎”,从孙子兵法角度看,它也是“示形”的一种形式,既有实力的一面,也有虚张声势的一面。
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也包括他的支持者美国都是纸老虎。
这个观点增加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也揭示了弱小力量成长的路径。在一九五六年与两位拉丁美洲人士谈话时提到,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其原理是,腐朽的大的力量要让位给新生的小的力量,力量小的要变成大的,因为大多数人要求变,美力量大要变小,因为美国人民也不高兴他们的政府。
从今天来看,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小已经茁壮成为为大的力量,大的力量正在衰落中,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朗。
最后,还强调说美国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说的,从整体上来讲要轻视,在局部还要重视它,它有爪牙,要解决它,就要一个一个的来。比如,它有十个牙齿,第一次敲掉它一个,就还剩九个,再敲掉一个,就剩八个,牙齿敲完了,还有爪子,一步一步的认真做,最后总能成功。
这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美国喜欢搞战略威慑,这是“纸老虎”的典型表现,也是孙子兵法“示形”的重要方法,“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之“势”,就是一种声势,这个声势用来威慑,或打击对方的士气,同时又能提振己方士气。
企业界,动辄携百亿资本进入某个领域皆为“声势”,一方面为了获得关注,博得眼球,得到免费的宣传,另一方面也是对行业中一些品牌的威慑,如果后期操作再能表现得很专业,则威慑力更大些。
示形,对于战争或竞争都是普遍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只是高明与否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仅要懂得“示形”,还要能够从别人的“形”中看到其“势”或本质,亦或是它的真正目的。(读军事文集78)
四、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孙子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文,是通过教育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即我们常说的三令五申,让团队在执行命令、条例时先有清晰、统一的认识。
还有一层意思是,通过仁信、恩德、价值观、文化、信仰等方式建设精神力量,形成团队成员利益一致、价值观一致,进而实现上下同欲。
齐武,是通过严格执行纪律、法令以确保行动一致。这里也强调法令之权威性,看古代很多例子都说找个有代表性的人来“示威”,以肃法纪。
当然,令文之精神力量建设与齐武之物质力量建设,也需要“修道保法”,即要适应环境变化,保法之时效性。
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其前一句实际上已经做了解读,前一句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亲附与罚的先后顺序说明了令文齐武的操作顺序,我们带团队都是精神建设在前,物质建设在后。
一般而言,组建团队的第一步就是培养成员的归属感,让大家在团队中找到存在感,是形成凝聚力的起点。
在读《军事文集》抗日战争阶段,“令文”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抗大及抗大分校的政治教育上,这是统一思想的重要工作,到解放战争初期,工作的重点是准备应对蒋介石将要发动的大战,这方面内容少些,但也专门电报各中央局和各部队首长,强调《注意加强部队纪律教育》,侧重于政治纪律,实则也包含了军事纪律,没有特别强调军事纪律,是因为各级政治部工作已经在平日进行了贯彻,做到了“令素行”。
所以,无论军事组织,还是竞争组织,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要两手抓,而且还要两手都要硬。(读军事文集76)
五、善于总结
失败是成功之母,前提是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否则就会进入失败是失败之母的路上。
《关于第一攻赣州的经验教训的训令》是对1930年3月份攻打赣州失利的一次总结,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其经验教训,更多指出了不足。
主要体现在:
1、敌情不明,攻打之前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兵力,以为有一个营,结果敌人七十团全部兵力在赣州;
2、地形不察,没有事先侦察地形,进攻部队到达南门附近时没有占领有利地形;
3、准备不充分,攻城器械都尚未准备;
4、上下决心不一致;
5、战场报告不准确,一会报告再攻击,一会又报告停止攻击;
6、未按时发起总攻,因有部队未按规定时间到达预定位置,总攻时天已亮,失去了最佳时机;
7、指挥不当,陷于急进务胜之感情,而地形顾虑不周,攻击地点选择不适宜,当不应攻击之地区及时间而施行攻击。
《孙子兵法》云: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里强调了“知胜”的要点,首先要知彼己的形势,做出清晰的判断,能不能打,军形篇的“胜可知,不可为”讲的就这事,毛委员战前坚决反对此战;其次一方面要知道对方兵力之众寡、战力之强弱,另一面要知道自己手里的兵力、战力,确定正确的打法;第三,上下一心,更主要是战胜之决心,始计的“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行军的“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九地的“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体现了对凝聚人心、士气控制的能力;第四,充分准备是胜利的关键,不仅要有物质准备,还要有精神准备,更要有战术准备,孙子兵法所讲的“先胜”,其实就是准备之胜。
从这七个总结来看,孙子兵法的操作实务中,已经详尽地给出了更具体、更全面的方法。(读军事文集七)
 |
|